《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第二学段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到了第三学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从课标要求来看,提取、整合信息和概括篇章主要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实际上就是教学生把文章读懂、读薄、读透。
对于故事性强的文章来说难度不大,一般运用小标题、时间关键词、心情变化词等,就能串联起整个故事。
《桂花雨》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以“桂花”为线索贯穿始终。教师教学用书提出建议,让学生根据时间、地点和人物等要素找出桂花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梳理课文内容。
但是作为一篇“形散”的文章,直接使用这些方法,学生梳理的信息就比较繁杂,包括了小时候对桂花的态度、八月台风季节母亲的担心、桂花不同时期的描述……凌乱的信息很难让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的认知。
朱老师基于文本特点,设计了以下教学,助力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屏显支架:
桂花盛开的时候,()
展开剩余73%桂花成熟以后,()
桂花摇落以后,()
问题:课文当中出现了这样几个时间词,你能不能选择其中一句把它填完整,用上课文里的语句。
第一句——
生:桂花盛开的时候,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生:桂花盛开的时候,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生:桂花盛开的时候,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第二句——
生: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
生:桂花成熟时,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桂花成熟时,朵朵完整新鲜。
第三句——
生: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
生:桂花摇落以后,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生:桂花摇落以后,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小结:原来描写植物的文章,我们只要认真读,不仅可以读出植物的特点,读出作者的感受,还可以读出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此处设计奥妙有三:
首先,朱老师抓住“桂花”这一叙事线索,用三个时间点“桂花盛开的时候”“桂花成熟时”“桂花摇落以后”,连成桂花开落的时间轴。学生直接引用文章里的语句,或者将散落在各处的语句自由组合,补充完善桂花在不同时期的情况,完成对课文的整体认知。
然后,先从具体句子入手,再整合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知。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寻找对应的桂花形态,如,桂花盛开时星星点点,藏在树丛里不易找到,但是它的香气特别浓郁;桂花成熟时香气扑鼻,应该及时摇下来,才能保证朵朵完整、新鲜;桂花摇落以后,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晒干以后可以泡茶,做糕饼……
学生先通过单个的语句获得了对桂花某一方面的了解。然后大家各抒己见,多人提取的信息互相交织,使学生又获得了对桂花的整体认知。
这种“先见树木,再见森林”的方法,非常贴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短时间内容把握整体很有难度,但是寻找单个的句子就容易得多,更直观,易操练。同时,“先见树木”要求学生聚焦具体句子,逐句读、逐句品,也是在帮助学生养成细读、深读的习惯。
《丁香结》《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教学,也都有此类设计。
其次,整体认知的过程也是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从课堂回答可以看出,有的孩子直接用课文中的句子连接,有的是把别处的句子与时间点组合。他们需要考虑句子前后部分的关系,保证句子的通顺连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组合,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现象,交流的过程就变成了生生互相学习的过程。
这种操练,实际上等于学生利用文本素材进行了说句组段的练习。老师提供时间轴支架,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再构了新的文本,能够极大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只有一个地球》《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课文也都有此类说句组段的练习设计。
发布于:上海市优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