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一份盖有“宏胜饮料集团”公章的《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函》突然在网络疯传:2025年10月起,娃哈哈部分主力水产品将停用已沿用37年的“娃哈哈”商标,全面切换至宗馥莉个人控股公司注册的全新品牌“娃小宗”。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Brand Finance刚给“娃哈哈”开出911.87亿元的品牌估值,宗馥莉却要把这艘巨舰的招牌就地“封存”?
多家媒体先后证实文件属实,而娃哈哈集团官方至今保持沉默。
背水一战的二代掌门人,究竟在打什么牌?
也许答案就藏在三条被交叉验证的信息里:①宏胜系已在今年2月抢注全部32类“娃小宗”商标;②2024自然年娃哈哈主品类增速仅1.7%,扣除情绪消费后实际下滑;③宗馥莉个人持股29.4%,无法单方面决定“娃哈哈”商标使用。
当老品牌无法年轻化、当股权锁死控制权,她把战场搬到了自己100%控股的新阵地——这是别无选择的冒险,也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赌局。
展开剩余88%一、来龙去脉:一份“10月停单”通知把秘密摆上台面
1、9月12日,宏胜饮料集团(宗馥莉个人控股)向华东、华南、华中三大区域经销商下发《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文件编号HS2026-09-001,落款公章与宏胜饮料集团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备案印鉴一致。
通知要求:自2025年10月新财年起,1.5L、500ml娃哈哈纯净水两个SKU全面切换为“娃小宗”品牌,原“娃哈哈”包装水订单同步停录。界面新闻、21世纪、蓝鲸财经在同日先后拿到原件并全文刊载。
2. 9月13日,腾讯新闻《棱镜》跟进报道,确认宏胜系内部已建立“娃小宗事业部”,办公地点位于杭州萧山宏胜园区C座,与娃哈哈总部大楼一路之隔;该事业部5月即开始小范围招商,首批签约经销商32家,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福建三省。
3. 9月14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查询系统发现,宏胜饮料集团早在2025年2月17日一次性提交“娃小宗”文字及图形商标共18件,类别覆盖32类(啤酒、水)、30类(饮料)、29类(奶),目前均已进入“初审公告”阶段,法律状态正常。同日,娃哈哈集团对外口径仍为“不予置评”。
4. 9月15日,投中网援引接近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人士消息,证实宏胜旗下3家工厂已于8月完成生产线换模,新模具瓶身正中突出“娃小宗”字样,背标下方则用小字号标注“宏胜饮料出品”,完全不见“娃哈哈”标识。至此,宗馥莉“另起炉灶”的计划首次获得实物证据。
二、娃哈哈的真实处境:一条老船的三重漏水
1. 产品老化——最年轻的爆款也已19岁 根据娃哈哈集团向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报送的《2024经营年报》,公司全年营收700亿元,看似重回高位,但扣除因宗庆后逝世引发的情绪性采购后,包装水、AD钙奶、营养快线三大品类增速分别仅为1.7%、-3.2%、-5.1%。其中,2005年上市的营养快线仍是营收占比最高的单品,已问世19年;2013年以后推出的新品合计收入占比不足8%。
2. 渠道臃肿——6级联销体导致终端价贵一成 联销体曾是娃哈哈的护城河,如今却成为成本黑洞。21世纪智库2025年7月发布的《中国饮料渠道白皮书》测算:娃哈哈水饮品从工厂到便利店需经过“总部—一级批发—二级批发—三级批发—配送商—终端”6个环节,渠道费用率28%;而农夫山泉采取“大经销商+直营”混合模式,费用率仅16%,怡宝18%。终端价格对比同样明显:48元/箱的出厂价,娃哈哈卖到58元,农夫山泉同规格49元。
3. 股权僵局——29.4%股份撬不动“娃哈哈”商标 娃哈哈集团股权结构公开且刚性:杭州上城区文商旅(国资)46%,职工持股会24.6%,宗馥莉个人29.4%。根据《公司法》及《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约定,对“娃哈哈”商标的再许可、转让或品牌升级,需三分之二以上股东同意。宗馥莉没有一票通过权,也无法单方面把商标注入宏胜。这意味着,只要老股东不同意,她就永远无法用“娃哈哈”四个字讲新故事。
三、宗馥莉的“算盘”:把战场搬到“自己说了算”的地方
1. 商标:宏胜100%控股,可绕开娃哈哈集团董事会,自由做联名、做IP、做潮玩。
2. 产能:宏胜原有39家代工基地,2024年又签下今麦郎、华润五丰等6家轻资产工厂,产能足以覆盖华东、华南70%市场。
3. 资本:香港投行瑞信8月报告透露,宏胜正筹划Pre-IPO轮融资,估值180亿元,若“娃小宗”独立故事讲成,可再造一个“新娃哈哈”。
四、网友炸锅:
“娃小宗一听就像山寨,格局太小!”
“这是要走家族传承?那还不如直接改名‘宗家铺子’。”
“想起西贝贾国龙,前面被罗永浩吐槽‘贾国龙功夫菜’,他偏要硬刚,现在门店关了一半。有钱人的思维果然大不同。”
知乎高赞评论:“娃哈哈=80后90后的童年,娃小宗=00后10后的问号。品牌资产不是想复制就能复制。”
抖音热评:“宗馥莉把老爸留下的911亿招牌晾一边,去玩新号,真·富二代才敢这么豪赌。”
五、前车之鉴:贾国龙功夫菜——“我的名字我担保”的预制菜滑铁卢
2020年5月,西贝宣布投资10亿元在天津建设中央厨房,为全新品牌“贾国龙功夫菜”提供产能。
10月1日,首家门店在北京世纪金源购物中心正式开门迎客——店里没有厨房、没有炒锅,只有两排冷冻保鲜柜和一条明档加热台;顾客点单后,服务员把锡箔碗装的半成品菜加热三分钟便端上桌,人均客单价却接近百元。
贾国龙当时放话:“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10年要做到1000亿,核心业务就是功夫菜”。
理想很快遭遇现实重击。大众点评、微博等平台迅速出现“人均一百多吃飞机餐”“在餐厅一起吃外卖”的吐槽;北京商报、36氪等媒体先后报道消费者质疑“性价比低”“没有锅气”。
2021年底,世纪金源店重新装修,门头与菜单全面“去预制菜化”,但客流仍未见起色。
线下扩张同步遇冷——2022年8月,被寄予厚望的“功夫菜首家体验店”在中关村e世界开业仅半天即被物业叫停;北京8家门店中6家陆续停业。线上渠道同样惨淡:天猫旗舰店销量最高的有机莜面鱼鱼仅百余单,牛上脑肉饼甚至只有个位数订单。
面对持续亏损,西贝从2023年起逐步缩减功夫菜SKU,到2025年9月官方确认“门店内已完全没有预制菜”。
一场冠以创始人姓名、押注千亿规模的预制菜豪赌,最终以全面下架、品牌雪藏收场,也为所有试图用“新品牌+预制模式”教育市场的玩家敲响了警钟:当消费者感受不到“烟火气”与性价比时,再响亮的个人IP也救不了餐桌体验的空洞。
网友担心,娃小宗如果也只是把娃哈哈的水换瓶贴标,没有颠覆性体验,结局可能“复制西贝”。
六、深读“娃小宗”三个字:家族烙印是把双刃剑
“宗”字直接嵌进品牌,一面宣告“这是我的”,一面也锁死了“去个人化”空间。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当企业把家族姓名写进商标,就等于把品牌风险与继承人个人声誉完全捆绑,一旦二代出现负面,市场惩罚会成倍放大。”
换句话说,娃小宗不是“去娃哈哈”,而是“宗馥莉All in”——赢了,她封神;输了,连“娃哈哈”这块老招牌也可能被股权对手趁机“收走”。
七、结语:背水一战,没有中间选项
宗馥莉并非不知道风险,而是在三重“锁喉”之下,根本没有中间路线:
——股权锁喉,无法用“娃哈哈”商标讲新故事;
——渠道锁喉,老经销商拒绝为新品冒风险;
——品牌锁喉,35岁以下人群把娃哈哈当成“童年回忆”,却不是“现在想喝”。
她只能把战场搬到“娃小宗”,用个人全部信誉做抵押,赌一把“00后”愿意为新品牌买单。
至于是成为“第二个农夫山泉”,还是步西贝后尘,答案会在2025年夏天水战旺季揭晓。届时,如果便利店货架最显眼位置仍找不到“娃小宗”,那911亿的娃哈哈或许也将一起,成为真正的“时代眼泪”。
发布于:辽宁省优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