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16日,日本内阁首相近卫文麿正式发表了一份声明,明确表示“不以国府为对手”。然而,几乎所有知情者都心知肚明,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并非单纯针对国府,而更准确地说,是不把蒋介石作为真正的对手。尽管官方言辞是“不会与国府交战”,但实际上,日本是在有意回避与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直接对抗。
这份声明的初衷,表面上看是希望以此施压蒋介石,促使他坐上谈判桌实现和平,但实际效果却是适得其反。明眼人一眼便能看出,这条声明无疑是将蒋介石逼到了绝境。近卫的表态让蒋介石处于一个极为被动的位置——要么选择与日本死战到底,要么别无退路。可以说,这种强硬的态度正是刻意将蒋介石推向了战场的最前线。
果不其然,这份声明一经发布,蒋介石迅速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他再也不能对日本抱有任何幻想和期待,唯有坚持到底,进行全面抗战才能保卫国家尊严。别的国家或势力或许还能退让寻求转圜,但他,身为领导者,已无退路可言。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威胁,他只能拿起武器,誓死抗争。
展开剩余87%此时此刻,蒋介石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场景: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扫荡江南。在占领荆州后,他给孙权写信,邀其“会猎于江东”,暗含招降之意。东吴朝廷中,文武百官对是战是降议论纷纷,争论不休。
当时,鲁肃私下对孙权坦言,东吴可以允许其他人投降曹操,但唯有孙权本人绝不能降服。孙权询问原因,鲁肃答道:“众人若降曹操,仍可保留郡县官职,但若将军你降曹操,充其量也不过是封个侯爵,哪里还能独霸江东,称孤道寡?”这番话犹如警钟长鸣,让孙权明白了背后的政治博弈。
类似地,蒋介石若不抵抗日本,或许还能保留些许名义上的权力,但很快便会沦为阶下囚,甚至被迫逃亡他国。作为掌握百万军力、曾经高高在上的国家领导者,蒋介石怎能忍受如此耻辱?
想到这里,他又回忆起蒋百里曾对他说过的话:“对日作战,无论损失多大、耗尽多少资源,绝不能向日本妥协。只有长期坚持抗战,才能最终击败敌人。一句话,无论胜败,都不能与日本讲和!”过去,他对这句话理解有限,但近卫文麿那“不以国府为对手”的声明如同一剂猛药,让蒋介石彻底看清了日本的贪婪本性。
他明白,日本人永远不会满足,他们的“荷包”永远装不满,英美德苏等国之间的盟约也无法为中国带来真正的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是势利,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与其寄希望于外力,不如自立自强,只有靠自己才能赢得尊重。
从此,蒋介石坚定了坚持抗战的决心,因为这条路已是他唯一的出路。
回顾历史,自清朝末年起,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大批中国青年纷纷东渡日本求学。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无法理解为何面积小、国力相对弱小的日本,能够迅速崛起并战胜庞大的清朝帝国。蒋介石正是这批留日学子之一,而这群留学日本的人中,后来成为了一代名臣与名将。
因此,近现代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并非一边倒地厌恶,反而对日本抱有好感的人也不少。甚至在日本强占东三省后,当时大部分中国人反应并不如后来想象的那般激烈。因为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疆域是“南七北六十三省”,东北三省并未被广泛视作中国的正式领土。
此外,清朝灭亡后,原清朝的督抚摇身一变成了新政府的督军,成为实际上的军阀。这些军阀们时而割据一省自立,时而联合自治,形成以省籍为派系、以派系论亲疏的乱局,口口声声高喊正义,实则为私利操控,令广袤中国陷入支离破碎的局面。彼时的中国,已无真正的国防力量。
尽管汪精卫叛变成了汉奸,但有一句话道出了当时的惨状:“那时中国只有省防,根本没有国防。”日本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暗中扶持不同军阀,一边挑拨离间,一边从中渔利,玩弄“支持一方对抗另一方”的老把戏,攫取巨额利益。
蒋介石虽洞悉日本的阴谋,但当时国力有限,难以直接抗衡,只能依赖英美,希望通过西方力量来平衡日本的侵略。这也是他与宋氏联姻、整合江浙财团资源的根本原因。蒋介石打算借助英美资金扶持军队,同时希望在未来中日冲突时,能依赖英美的调停力量,将战争控制在局部范围内。
然而,1928年的“济南事件”彻底改变了形势。这次事件令中国上下,包括官僚和普通民众,对日本的恶感急剧加深。日本表面文质彬彬的形象彻底崩塌,令人震惊的暴行让国人心寒。如果说蒋介石对中日大战的预感,是从何时开始的,那无疑就是“济南事件”之后。
当时,日本的野心虽大,但尚能收敛,侵略策略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辅以军事行动,手法相对隐晦。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势骤然转变,日本将侵华策略升级为以军事侵略为主,经济侵略为辅,随后还加入文化侵略,形成了经济、军事、文化三管齐下的多重打压。
这种侵略策略带有典型的“蚕食”特征。所谓“蚕食”,是指日本先挑起纷争,以保护侨民为借口进行军事干预,逐步侵占中国领土。成功后在边境设立非军事区,缓慢消化占领区,随后再以类似手段进行下一轮侵蚀,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虽然“蚕食”较“鲸吞”更隐晦,但其阴险和持久的特点让人防不胜防。日本侵略速度惊人。自1931年占领东北后,仅用四年时间就几乎完成了对东北的控制。紧接着,1935年,冀东22县被逐渐吞并,继续向华北推进。到1937年,冀东全部被“蚕食”,下一目标便是整个华北地区。
事实上,“卢沟桥事变”引发全国抗战,是日本始料未及的。起初,日本并未计划全面吞并,而是欲通过挑起华北战事来控制丰富的棉花资源。也许有人会觉得难以置信:日军主动挑起卢沟桥事变竟是为了抢夺棉花?
但当时华北的棉花产量占全国七成以上,失去华北即意味着中国的棉布供应会断绝,短期内可能还可穿旧衣服,长远看则连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保障。日本对华的野心极为险恶,其战略正是军事为主,经济为辅的典型侵略模式。
然而,日军没有预料到中国军队竟会在卢沟桥坚决反抗。这一反击令日军中下级军官兴奋,因为多年来对华挑衅终于得到回击。反观日本高层,却因战略方向不明而焦虑,未决定是扩大还是限制战事。
蒋介石当时仍试图控制局势,希望与日军打有限战争,寄望于英美等列强的调停能将冲突控制在局部范围。但随着全国抗战呼声日益高涨,他不得不正式宣布对日全面抗战。
尽管如此,他内心深处仍抱有幻想,希望“国联”及列强能够在关键时刻介入调停。可一系列事实令他逐渐看清这些国家的真实面目。
淞沪会战本是中国军队主动发起的进攻,旨在歼灭日军海军陆战队,防止日军由此突破淞沪防线,使中国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但蒋介石过度依赖“国联”的调停,先后三次叫停张文白部队的出击,错失良机,最终错失先机。
当淞沪战场形势趋于不利,中国一线部队准备撤退至防御工事时,蒋介石再次叫停撤退,寄希望于“国联”介入调停,力图将战斗控制为局部冲突,类似1932年淞沪抗战的停战局面。
“国联”确实出面调停,因其在淞沪有既得利益,若被日本完全控制,损害其经济利益。但日军并不肯轻易放手,愈发猖狂,最终宣布退出“国联”,使调停彻底失败。
原本中国守军有时间撤退至防御工事,但在蒋介石的强令下被迫返回阵地。就在部队尚未完全回防时,调停已宣告破裂。错失撤退良机后,部队在日军猛攻下损失惨重。
“国联”无能为力,但蒋介石仍将目光投向德国。他一直模仿德国,依赖德国军事顾问团,德国也曾给予中国不少帮助,提供军事装备与技术支持。尽管德国也从中获利,如训练德军参谋、售卖淘汰装备等,但总体上算是支持中国抗战。
然而,在抗战初期关键时刻,德国突然下令撤回所有军事顾问,无疑是从根本上削弱了蒋介石的军事实力,这让他深感失望和愤怒。
德国撤退后,苏联成为新盟友,尽管仍坚持出售装备给中国,但蒋介石心知肚明,这些军事支持背后也有复杂的政治考量。
在武汉会战爆发前,苏联红军与日本关东军在东北边境张鼓峰爆发小规模冲突。日军虽遭受挫败,但紧接着调动增援部队反击,却被苏军围困。蒋介石得知消息,喜出望外,期待苏联能借此与日本发生大规模战争,延缓日军进攻武汉。
为此,蒋介石忽视九江地形不利硬防,强令张发奎死守九江,结果造成重大战损。可蒋的期望落空,苏联与日本迅速和解,结束冲突。
更令蒋介石愤恨的是,英法等国控制的国府储备金和海关收入,竟以国府西迁为由被扣押不放,令中国经济拮据,几乎被掐住脖子。那时,中国外汇极为有限,这些资金本应用于军备采购,却被扣留,极大地打击了蒋介石的抗战能力。
连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蒋介石疲惫不堪,也使他彻底明白:国与国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驱动,幻想靠外力救援不过是空中楼阁。面对现实,他开始正视这场抗战的严酷与艰难。
而近卫文麿的声明则成了蒋介石的“神助攻”。本来在和战之间犹豫不决的他,因这份声明被彻底逼入绝境,别无退路。
既然退路已断,他便决然放弃妥协,毅然宣布解除除军职外的所有政治职务,全身心投入抗战,誓死捍卫国家。
发布于:天津市优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